财资部坚持“勤俭求实、守正创新”理念,着力打造战略型、创新型、数智化管理体系,力求成为支撑学校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资源协同中枢与创新服务引擎。聚焦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构建覆盖预算编制、经费执行、采购服务、资产配置的闭环支撑。从经费分配到资源使用、从物资保障到绩效评价全链条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突出预算引领,提供育人财力保障
在预算编制中坚持以“服务教学、保障教学、促进教学”,构建“战略引领—精准投入—效能管控”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为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2024年本科教学经费支出总额达3.71亿元,较2020年的2.22亿元增加1.49亿元,增长67%,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持续超过19%。
(一)构建教学优先型资源配置机制
在预算编制与执行中优先满足本科教学需求,设立涵盖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条件改善等领域的专项经费,确保基础投入与改革需求同步。确保本科教学高质量运行,高标准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总量和占比稳定增长,智慧教室建设专项投入快速增长,有力支撑了教学环境智能化改造。
(二)创新分配模式激发院系自主管理效能
推行“基数保障+绩效激励+发展储备”的三维经费分配法。一是因素分配法保障基数,教学运行费与学生规模、教学课时量以及目标任务考核绩效挂钩,赋予院系常规经费自主支配权。二是开展教学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深入强化“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实现“放权”与“监管”并重。三是推动项目库管理,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重大项目,施行竞争性立项机制,通过“储备库-评审库-执行库”三阶动态管理,结合多维评审标准择优支持。
二、优化资源配置,筑牢育人物质基础。
构建“教学设备专项论证-教学预算优先编制-教学采购绿色通道-教学资产精准建账-教学使用绩效评价”全流程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设备配置与人才培养需求精准对接。
(一)加大教学资产投入,优化办学硬件条件
学校固定资产(含无形资产)原值从2020年底39.9亿元到2024年底的51.1亿元,年均新增2.8亿元。持续保持高强度资产投入,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本科教学评估基本指标和检测指标中,与资产相关的指标,如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宿舍面积、占地面积等,我校水平均远超教育部合格标准。

(2020-2024年固定资产情况统计表)
(二)强化绩效管理,优化配置盘活存量
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考评体系,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考评全流程管理,并将结果与预算分配、设备购置挂钩,推动二级单位优化资产管理流程,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学校统筹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共享-高效利用”机制,通过“一套系统一张网”,助力设备资源全校共享共用,强化教学资源保障。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指导思想,深挖拟报废资产使用价值,拓展资产调剂渠道,随时响应师生物资需求,高效链接各类育人资源,提升资产保障效率。2024年发布9次调剂公告,完成设备调拨190台,金额达1331.6万元,同比增长75.2%。

(2022-2024年资产调剂情况统计表)
(三)推动设备资源嵌入本科生科创全流程
仪器设备服务实践教学环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创新报废资产再利用模式,有效解决了学生急需的配件备用、示教研发等问题。例如,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离心机配件备用、工学院课程示教设备。
将仪器设备与实验课程深度融合。以食科院中心实验室(院级平台)为例,利用色谱、光谱等10余套大型仪器,每年为3个专业本科生开设5门实验课程,覆盖600余人次。
仪器设备支撑本科生科研训练。以资环仪器平台为例,近5年依托SRF项目(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累计支撑超过300项实验研究,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超过30篇。同时,学生依托平台共斩获国家级奖项55项、省级奖项100余项。

(实验课程现场图片一)

(实验课程现场图片二)
三、立足本职,探索育人实践路径
财资部聚焦管理育人,打造场景化教育平台、建设智慧化教育载体、通过服务育人、数字育人、协同育人等多维度深化育人路径,实现管理服务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预算一体化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效能
完善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流程,通过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整合全流程预算管理环节,实现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资产配置计划同步编制、同步审核、同步汇总、同步批复,通过部门内各业务板块间的相互融通,以数据跑路代替师生跑腿,为师生提供“一站式”财资服务体验。
(二)打造场景化教育平台,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采购与招标中心首创面向师生以“招投标”方式征集和遴选学校狮山欢乐节的活动项目。通过新闻发布会,面向师生公开活动项目征集方案;通过项目申报,鼓励师生公平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项目评审和公示,公正确定各类项目内容;通过签订履约协议,诚信组织项目落地实施。通过项目投标的过程,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提前熟悉招投标程序,为今后参与科研申报、社会竞争等招投标形式的活动奠定基础。通过打造场景化教育平台,促进师生融乐、激活校园创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

(狮山欢乐节新闻发布会,右一为采购与招标中心副主任陈前江)
(三)搭建实训基地,践行实践育人
财资部党总支与经管院党委结对,下设党支部与教师、学生支部实现“1+1+1”结对,选派15名“红色导师”,每名导师持续定向导育3名经管院学生,形成“总支统筹-支部对接-导育深耕”的三级联动育人体系。通过暑期实习实践、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为会计系学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部门“红色导师”专业性、用足部门资源,为结对学生提供红色金融史、会计专业实操、职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构建理论同学、党性同培、基地同建、业务同升的“四同”育人格局,红专并进育人才。

(会计系学生暑期实践纪实一:汪岚老师教学生使用算盘)

(会计系学生暑期实践纪实二:吴寅老师教学生账务处理)
(四)建设育人服务队伍,强化人才培养支撑
通过“丹桂学堂”平台、开展青年干部成长计划、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职工职业发展活动等多途径,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业务过硬、服务一流的财资管理服务队伍。主动作为,为全校资产管理和仪器设备一线技术人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系统内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仪器设备技术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技术服务支撑。

(张清华老师在2023年度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会上交流发言)

(何欢、张清华老师荣获湖北省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优秀个人奖)
(五)构建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数字服务育人
不断完善财资一体化服务平台,优化“论证-预算-采购-资产-核算-绩效监督”全链条线上流程,实现线上审批、零接触网上报账、线上自助查询、自助回单打印、电子票开具等财务服务功能。第一时间进行DeepSeek本地化部署,上线“财小助”智能AI助手,梳理业务场景、匹配管理要求、关联法规,7x24小时提供在线咨询引导服务,响应师生需求。在帮助师生理解财务规范的同时,解放师生时间精力聚焦于教学科研,引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变革,拓展人才培养数字育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