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财政部全面下达《关于2020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的通知》(国科办基〔2020〕60号)。7月3日上午,学校财务与资产管理部在丹桂楼207会议室组织召开考核工作布置会。副校长王建鸿、相关单位分管负责人及实验技术人员参加会议。财资部部长张韶东主持本次会议。
财资部副部长、设备与资产管理处处长韩英霞介绍了过去几年我校的考核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短板,并对此次考核涉及的核心指标作出重点强调。此外,她还分析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将我校普遍存在的公共仪器平台建设力度不够、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仪器使用效益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作为重点整改方向,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做好大型仪器购置前论证工作,建设设备购置项目库;以开放共享收入为抓手,提高统筹调配能力;建立常态化的使用效益评价机制;完善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等。
财资部设备管理室负责人刘乔针对考核指标的细节作了进一步解释说明,并对考核工作的具体要求、组织方式进行了详细布置。
副校长王建鸿指出,提高大型仪器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是国家导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之举。目前我校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让科学家分散精力做一线技术工作不可持续。他强调,我校机构改革调整不久,各单位接管此项工作的领导同志要尽快熟悉政策、摸清家底、找准差距、解决痛点。
他提出,我们要依托科学家团队,思考和谋划作为一所一流大学需要建设怎样的校级、院级仪器平台,要规划好平台的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要构建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制度,让学校的财力配置活起来;要学习校外先进经验,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技术支撑队伍;要“典型引路”,提高自我更新能力,以人才支撑为重点,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他对今年的考核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摸清内部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不遮掩不隐瞒;二是要在既定事实的基础上注意数据质量,不马虎不敷衍;三是积极配合,注重工作时效,不推脱不拖延。
会上,各二级单位参会人员针对本次考核工作,结合本单位在大型仪器管理工作上的现状踊跃建言。
园艺与林学学院副院长周继荣介绍了在公共平台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校内技术支撑和校外社会服务“两条腿”发展的前瞻构思。我校引进的高水平专职技术支撑型人才屈晓璐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园林学院公共平台目前建设形成的技术优势和经验。
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柯云介绍了实验室在结构生物学、流式分选、显微成像等技术领域独有的人才结构优势,提出了以培训为基础进行用户权限分级,从而促进学生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他讲到,要让技术支撑平台的老师成为各个科研团队的“副导师”,真正为解决科学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
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昭强调了大型仪器充分论证的必要性,提出学院应该在空间规划上多动脑筋,通过整体规划保证资源最大化利用。他建议学校整合实验技术领域相同的学科资源,统一规划公共仪器平台;特色鲜明的学科则由学院统筹平台建设。此外,应充分利用开放共享收入,加强自我供血和人员激励,提高人才队伍积极性。张丽梅高级工程师介绍了资环学院公共平台建设情况,并就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学院等单位分管负责人也积极建言。他们提到,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的问题关键在人,一是要解决目前专业技术支撑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二是要扭转大家对平台建设的一些旧有观念。此外,还存在物理空间不足、存量仪器老旧、使用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希望学校能拿出一些硬举措,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张韶东在总结中讲到,这次考核统计有利于进一步发现问题,为下一步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各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积极作为。同时,他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展望,一是今后不仅要开展论证前置,还要注重“后端控制”,即通过效益评价机制来控制预算配置;二是要传导压力,形成共识,提升大型仪器集约化管理成效;三是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包括重视人才的发展通道,统筹决策大型仪器配置,积极建设公共平台,灵活处置开放共享收入等。
“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此次会议内涵丰富,不仅是一次工作布置会,更是一次强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会议。有关与会人员表示,会议提出的痛点问题很典型,对未来工作的谋划令人振奋,这样的交流很有意义。下一步将积极落实本次考核工作的要求,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工作,努力建设与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匹配的技术支撑力量。
(撰稿人:常镜 审核人:韩英霞)